现代陶瓷酒瓶与原有的风格和特色相比较,有新的变化。在器型上,各式各样,有吸取历史古老日用器形,有结合日用花瓶创造的器型。讲究饱满,线条简洁、转折流畅、对比强烈;在装饰风格上,强调空灵、淳朴明快;在创作题材上,多以自然景物、民俗风景、民族文化和酒文化为主旋律。是瓷文化和酒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。。工艺比精湛,艺术表现形式多样,有着构思巧妙的经典创意,创作灵感来源于自然生活、传统文化、故事传说等,各种造型千姿百态,或写真、或抽象,于夸张变形中令人遐想无限。
以下我个人总结一些陶瓷酒瓶酒坛常见的类型,以供大家参考享用,希望对陶瓷相关方面人士有所帮助,若有不对之处请指正。
1、葫芦瓶 形似葫芦的瓶式。自唐以来,因其谐音“福禄”,为民间所喜爱,遂成为传统器形。及至明代嘉靖时,因皇帝好黄老之道,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;除传统器形外,又有上圆下方式,蕴含天圆地方之意。至清康熙时,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,器形比明代的高大,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。雍正以后,创制一孔葫芦瓶,嗣后变化多端,其中器口内敛,卧足,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“如意尊”。
2、玉壶春瓶 北宋时创烧的一种瓶式。呈撇口、细颈、垂腹、圈足、由宋人诗句中“玉壶先春”一词而得名。宋代主要由北方各窑口烧制,入元以后,其形制遍及南、北方诸窑,并且出现八方形与器身镂雕装饰。明、清两代,器身普遍比宋、元器矮粗,并成为传统器形一直延续至清末。
3、梅瓶 北宋创烧的一种瓶式,因口之小仅容梅枝而得名。又称“经瓶”。造型为小口、短颈、丰肩、敛腹、瓶体修长。磁州窑造器上有开光黑彩书“清洁美酒”,“醉乡酒海”等文字,可知其为酒具;但辽墓壁画中所见用来插花,可见又系陈设品。宋器一般呈蘑菇形口,器身修长秀丽。元代呈平口,短颈上细下粗,器形雄伟。明以后多唇口,器身也随各朝审美情趣变化略有不同。
4、蒜头瓶 瓶式之一。仿秦汉时期陶器造型.因瓶口似蒜头形而得名。瓷质蒜头瓶宋代始烧,流行于明,清时期基本形状为口部作蒜头形,长颈、圆腹、圈足。明、清时瓶的腹部多有变化,蒜头形口因大小而异。
5、宝月瓶 器形似扁葫芦,颈部有对称双系,因腹圆若满月,又称“抱月瓶”或“宝月瓶”,受西亚文化影响出现的器形。此式瓶始见于明代洪武御窑器,盛行于永乐、宣布德两朝,此后至明末不复出现。清代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官窑有仿制品或略加变化,改称“马挂瓶”,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。
6、天球瓶 是受西亚文化影响的器形。口微侈,直颈,球腹,平底。始见于明永乐朝,宣德器较永乐略显粗放,此后明代各朝未出现。
7、筒瓶 瓶式之一。造型为侈口,短颈,溜肩,长腹,平底,形若直筒,故名。
8、胆式瓶 一种瓶式。长颈,溜肩,垂腹,形若悬垂的动物胆囊。造型近似锥把瓶,不同之处在于颈部较为短粗。
9、观音瓶 又称“观音尊”,瓶式之一,流行于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。康熙一朝景德镇窑烧制的瓶式很多,有时瓶、尊在称呼上不易区分,一般来说,凡口小腹大的均称为瓶。观音瓶特征是侈口,颈部较短,丰肩,肩下弧线内收,至胫部以下外撇,浅圈足,瓶体修长,线条流畅。
10、橄榄瓶 鼓腹,口足内敛,平底或圈足,形似橄榄。
11、赏瓶 瓶式之一,是清代雍正朝新创造型,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朝,成为官窑传统器形。瓶呈撇口,长颈,圆腹,圈足,多以青花缠枝莲为饰,取其“清廉”谐音,专用于皇帝赏赐臣下,意在令其“为政清廉”。
12、将军罐 一种罐式,是佛教僧侣盛敛骨灰的器物。因宝珠顶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。罐身为直口,丰肩,敛腹,平面砂底,附宝珠顶高圆盖。常被用作盛装大容量陶瓷酒坛。
以上只是陶瓷酒瓶酒坛能说的出学名的造型,还有好多未列举,会慢慢寻找。中国博大的物质文化基础,为我们陶瓷艺术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材料以及创作源泉,我们应该感谢古老中国人民智慧带给我们丰富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。